今年的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世博展览馆的热闹景象,让人很难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参展的机器人和技术展示应接不暇:机械臂分拣零食,机器人在相声舞台上捧哏逗哏,机器狗灵活地穿梭在人群中。
这些“动态”的展示无疑吸引了众多眼球,但最值得注意的却是大会所传递的另一个信号——今年 WAIC 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
国际化程度升级,展馆内观众脸孔的多样性
展会现场,不仅有更多来自海外的观众,语言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英语、韩语、阿拉伯语等交织在一起,展馆内的互动更加国际化。官方数据显示,2024 年 WAIC 共接待了来自十多个国家的 156 个采购团组,包括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企业首次集体参展,带来了金融科技公司、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等多种创新。
其中,香港和台湾的人工智能企业也首次组团亮相,展示了中国 AI 产业在全球范围的逐渐崛起和影响力。

AI 机器人——“生而全球”的行业
正如许多企业负责人在 WAIC 上所表达的观点:“AI 机器人本就应该是一个生而全球化的行业。”如今,全球的人工智能研究者通过 GitHub、ArXiv 等平台共享最新成果,创新几乎可以瞬间跨越国界,快速被全球开发者获取并加以改进。
此外,机器人技术的需求几乎是全球性的。从服务机器人到工业机器人,其背后的目标明确:解决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以及危险/重复性工作的替代等全球性问题。这也让中国的 AI 技术在全球舞台上愈加自信,不再只是代工厂,而是全球技术创新的核心参与者。
竞速全球:技术优势和数据积累
在同一起跑线起步的中国企业,跑得似乎更快一些。根据“环球时报”的采访,中国在 AI 机器人的研究和制造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制造业的强大基础使得中国在机器人研发方面能迅速获得真实的产品样本,借此加速实验和产品的更新迭代。相比之下,美国企业缺乏类似的制造业数据积累和供应链优势。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也提到,“中国在 AI 机器人领域逐渐领先全球,尤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

中国 AI 出海的两条路径:生产力与生活方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WAIC 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连接点”。在这座展馆的两端,分别是提供全栈解决方案的中国企业,以及遍布全球、急需技术的采购商。
在展馆的终端展区,企业的出海步伐尤其迅速。可以看出,ToB(对企业)领域的产品,例如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成为出海的绝对主力。这些产品主要解决实际问题,如提高效率、替代人力、减少人工成本。例如,梅卡曼德展出的 3D 视觉引导机械臂可以迅速精准地完成物品分拣、镶嵌等工作,广泛适用于汽车制造、家电装配等多个行业。
同时,ToC(对消费者)领域的消费级产品,正在以更轻便、更人性化的方式向全球输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例如,XREAL AR 眼镜厂商的展台前聚集了众多前来体验的观众。这款连接手机的眼镜,可以投射出百英寸的巨幕,凭借其清晰的显示效果和亲民价格,XREAL 已连续三年稳居全球 AR 市场第一。

全球化的中国 AI 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WAIC 展示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它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 AI 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性。从工业机器人到消费级智能穿戴设备,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正走向更加自信的舞台。
无论是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工业解决方案,还是面向全球消费者的高性价比消费产品,中国的 AI 产业正在通过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丰富的数据资源以及对应用场景的快速迭代,满足全球市场中尚未被充分服务的需求。
结语:生而全球的中国 AI
WAIC 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 AI 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全球化竞争的巨大潜力。从“追随者”到“主力选手”,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信心走向世界。未来,AI 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某一国,而是成为了全球化的舞台,而中国的 AI 产业正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成为这场竞争中的主导力量。

